隆基股份成本将大降 单晶硅龙头反攻多晶硅市场
再次,因为扣除房贷以后的收入只有3000元不到,每月的生活费被压缩到了只有1200元。
人民币自2005年对美元升值以来,名义汇率已经升值30%以上,目前处在拐点附近,如果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加上资本外流现象进一步加剧,随时可能掉头进入贬值通道。这种体制性的因素是西方遭遇危机的原因,但也给我们中国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
欧洲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尽管符合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也就是效用原则,但是不符合经济学的效率原则。第四、 国内经济形势严峻,金融风险渐次显现。真正的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国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一个是大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制度的深层危机,说明美国产业的空壳化和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与国内的劳动力结构等不匹配,本身存在很多的风险。
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和开放民间金融的速度都在加快,但是由于前期的延误和耽搁,其进程远远跟不上中小企业衰败和银行体系扭曲造成的危机对金融改革速度的期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政府和专家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三曰房子大部分被投机者买去了等等等等。
最后的政策走向被引导成比较幼稚、非常滑稽的问题、甚至要上纲上线了。2006年房价成为一个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话题了,政府又出重拳打压,但基本的策略都是减少房屋(土地)供给、提高购买门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和税费等等措施。无论是否判断出结果如何还是只看过程不看结果的路演。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发现一个规律是大凡股市不景气的时候,产业资金投入回报率底下的时候房地产、黄金珠宝就会成为首选的保值增值的避风港,此类商品不涨价才是不正常的。
有个案例可供参考:一是猪肉问题,2007—2008年由于母猪存栏低于4000万头而出现的生猪价格上涨过度引发民怨,管理层制定鼓励养殖户增加母猪存栏量半年后生猪价格开始 大幅下调,这就是经济学的供求关系自动需求平衡的作用。调控过后必然是又一个报复性上涨。
但片刻之后就要看政策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了,市场上观望和回避的投机心理与政府的政策展开博弈。而同期的cpi指数、人均收入水平、其他价格指数等指标在房价变动指数面前可算小巫见大巫了。严格意义上的房屋供求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平衡只是一种动态的,心理预期的结果。大家可能记得房价的规模化上涨是从2003年后开始的,当时政府和舆论纷纷议论房地产开发商人为抬高价格,告诉民众价格一定会降下来,而后的价格却开始快速上涨。
房地产是商品这是一个浅显的概念。但我们经历过的有形的政策之手的调控往往在这个无形的市场面前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比如2010年初春季节北京等城市半年上涨30%左右,北京四环内上涨10000元/平米的最后疯狂.全社会民众惊愕、理论界失音、长期以来误导公众的大嘴们只好把故事讲到更远的地方让老百姓去寻找了。房地产则不同,当市场出现价格上涨的趋势后我们的调控政策总是一个模式:首先舆论误导说要控制土地供应、提高税收、严格审批等等声音,其次是政策在银根紧缩、土地价格和政府收费上调、开发进入门槛提高、产品上市手续更严等等措施。
进入专题: 房地产 。目前密集的调控政策只是在挤压弹簧,尤其是简单而充满计划经济色彩的限购令
其次,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相反它只是进一步推动低工资国家的生产和就业率,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就导致产生无就业增长的现象。首先,相对成本而言,公司宁愿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而不去设法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率,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转移外包比寻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以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成本要便宜得多,因此企业管理者已经没有多少动力去投资研究改进技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力。
所以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运行的变化和规律,中国一方面要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过早地放弃低端制造业,过快地提升劳动力工资和福利对中国将是一场灾难,除非政府愿意承担企业的成本,用税收补贴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否则会加速资本和产业的转移,提前导致结束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产业空心化和增加就业压力,最终过早过快地导致自身走向失落和衰退,对此日本的二十年失落和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的惨状应该是中国的前车之鉴。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产业从东南向中西部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将面临产业空心化和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将趋于失落和减速,许多企业将面临要么加快产业升级,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要么破产关门,要么跟随向中西部或者海外转移。日本之所以在高速发展之后陷入失落和停滞,根本原因就在于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人口老化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日元升值几乎挖空了日本的产业,而产业的空心化自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衰退,以及高失业率。进入专题: 发达国家 经济衰退 。那么,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否可以腾出地方,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使发达国家制造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呢?长期以来许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他们相信新的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将神奇般地在美国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一幕并未发生,相反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跟随其后的是中高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只是保留公司的研发中心,而将生产和加工全部转移到中国和其它低工资发展中国家。同样,美国之所以走向失落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国内产业的转移,因为高工资,以及美国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那么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三十年后,目前已经步入发展中期,是否也将走向失落和停滞?事实上中国已经面临这一问题,中国经济增长前三十年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下降,许多企业已经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的中西部城市,其中也包括跨国公司,因为那里仍然具有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和政策优势,因而对资本仍然存在诱人的利润空间。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万亿美元。
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结束了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最后中国经济增长从东南向中西部的转移也预示一旦中国中西部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成本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下降,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升级跟不上,那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落和停滞。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问题主要是为何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落后国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如今落后国家只要看一下中国,他们就感到有希望,因为中国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由此中国模式也意味发展经济学的终结。发达国家为何会衰退?这是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比较优势的变化会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模式的更新。中国经济增长由东南向中西部的转移,一方面推动了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预示中国经济不会马上陷入由于发展而陷入失落和停滞,中国经济增长仍将持续至少十年。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封闭的经济体系被代之以开放的体系,研发与生产更多的是在不同国家进行,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和利润空间,更多的是产业,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和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否。最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美国500强企业前10名都有在中国投资,并且它们在中国的生意份额越来越大,超过其本土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经济全球化时代无疑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模式,之前人类经济活动主要以国家为主体,基本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封闭经济体系,研发与生产在一国之内进行,廉价劳动力通过吸纳移民解决。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大片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美国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美国越来越趋于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
目前,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为何发达国家会衰退,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国家,还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他们在高速发展后,都陷入发展的停滞和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不断攀升,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为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迟缓,以及为何导致无就业增长,发达国家的希望在哪里?而对于高速发展已经步入中期的中国来讲,也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中国的下一步是否会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还是能够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呢?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
发达国家在高速发展之后之所以导致失落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导致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的提升,由此导致利润的下降,进而导致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就业率的下降,经济增长的停滞以及债务的攀升最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之所以在高速发展之后陷入失落和停滞,根本原因就在于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人口老化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日元升值几乎挖空了日本的产业,而产业的空心化自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衰退,以及高失业率。发达国家在高速发展之后之所以导致失落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导致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的提升,由此导致利润的下降,进而导致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就业率的下降,经济增长的停滞以及债务的攀升。
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美国500强企业前10名都有在中国投资,并且它们在中国的生意份额越来越大,超过其本土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产业从东南向中西部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将面临产业空心化和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将趋于失落和减速,许多企业将面临要么加快产业升级,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要么破产关门,要么跟随向中西部或者海外转移。
最后中国经济增长从东南向中西部的转移也预示一旦中国中西部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成本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下降,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升级跟不上,那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落和停滞。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结束了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
那么,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否可以腾出地方,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使发达国家制造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呢?长期以来许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他们相信新的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将神奇般地在美国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一幕并未发生,相反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跟随其后的是中高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只是保留公司的研发中心,而将生产和加工全部转移到中国和其它低工资发展中国家。其次,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相反它只是进一步推动低工资国家的生产和就业率,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就导致产生无就业增长的现象。